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聚焦

民众护理院:让爱从始至终

来源:腾讯网时间:2021-02-04 13:50:57
导读: 民众护理院:让爱从始至终

腾讯新闻《迷你资讯》消息 (记者/王永春 编辑/刘莹)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已经推荐使用健康预期寿命的指标来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据统计,我国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群有多年时间属带病生存。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不高。在如此重大的养老问题面前,毫无疑问,对老人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未来老龄化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需要之一,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和幸福感也是老年人群的迫切愿望。随着老年人基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能养老,护理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痛点。护理院是国家鼓励举办的为老服务机构,属于医养结合型的医疗机构,既不同于养老机构,又与医院有所区别,是医疗与养老的结合,是医院的延续和补充。上海市目前已有护理院70多家,北京市刚刚起步阶段。

提供连续性帮助是舒缓医疗本质

“当医学对危重症患者无能为力的时候,能拉着患者的手,跟他们说说话,耐心陪伴,让其从容、安静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是一个医者对生命应有的由衷敬畏和使命担当。”这是北京民众护理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泽青对安宁疗护的解读。舒缓医疗、安宁疗护、临终关怀都是现在目前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张泽青对此有她的理解。“舒缓医疗往往从前期开始,比如说疾病的早期就有介入,例如一个肿瘤性质的疾病,如果早期有专业人士的介入,经过指导和疾病走向辨别,或者是时间方面的判断,什么时间段有可能出现什么状况都进行沟通告知,就可以提高患者配合度,可能他关于这个疾病的治疗会向一个可控的方向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情况是通过医院检查得知患有某种恶性疾病,患者去找肿瘤科医生问诊,安排住院治疗,等到这次住院治疗结束了,后期还要定期复查,每次由不同的医生做好诊疗记录。“我认为这个过程缺少连续性的介入,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和并发症,如果有一个专业团队能完整的对接老人的这些情况,后续治疗的每一个环节就能被理顺。因为疾病所引发的彷徨或者害怕,会引发强烈的心理波动,他们需要有人去引导,一个妥善的治疗,我觉得应该非常舒缓且循序渐进。”张泽青表示。随着老年人基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生活的医疗需求供给不足。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能养老。民众护理院既不同于养老机构,又与医院有所区别。以护为主,以医为辅。收住对象主要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不能自理和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院实行养老、医疗、护理、保健相互融合,同时在安宁疗护方面也提供专业帮助,为入住老人提供一体化服务。北京民众护理院开设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以及检验、放射、药剂、超声、营养等专业,配备各级各类医疗、医技、护理人员。10余名常驻医生、近30名护士组成全科医护团队,24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70多名医疗护理员组成养老团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个性化的照护方案。

目前市场上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是太少了,尤其对肿瘤病人来讲可以算进阶型服务。延缓肿瘤患者的时间在老年临终关怀的最后一程,通过给他提供相对舒服护理周期,把他的症状不适,最大程度的控制舒适范围内,辅佐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走向另一个世界,确实是一个挺伟大的事业。

“我现在所在的北京民众护理院是一所中高端的“医养结合”护理养老院,于2017年11月取得的执业许可证,从2018年1月入住第一位老人,至今已收住近500位老人。其他还有少数几家护理机构在做这件事,这几年在慢慢发展壮大,但是相对于大众需求来说,这部分从业人员还是少之又少。”张泽青表示。

延展生命长度需要“尊严感”

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能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预判其生命尽头,但真正延展患者生命长度的还是他们心中的“尊严感”。张泽青作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经常感到纠结,“我该如何告知坏消息?”“家属让帮着隐瞒,可是老人仿佛知道?”她告诉记者,这种心里变化其实一直很难过。很多家属不太会接受“临终关怀”这种说法,较多的还是认为老人病情比较重,送过来接受护理。当然还有一部分家属是有一个明确目的的,就是知道老人这种状态确实时间不会太长,需要想找一个具有医疗保障和专业照护能力的机构来让老人的最后一程走得少些痛苦,安详宁静的告别,所以他们会选择我们这样的机构。她接触的很多家属都认为隐瞒对老人是最好的方式,其实不尽然。有些老人性格豁达,说出真相反而是最容易平复他们内心波动的沟通方式。

得了重疾的老年人可以说很不幸,但能享受到人文又专业的护理关怀某种程度上来讲又是幸运的。以前,按照大多数患者的生命走向就是在医院听医生的宣判结果再无其他可能。现在临终关怀的出现会让这些老人走的更舒适一点,也正因为有了“尊严感”,生命的长度因温度溶解了冰冷的死亡审判而变得长了一些又一些。

进入最后阶段的老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命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有的是几个月,有的是几周。治疗带来的痛苦,已经削弱了活着的意义。舒适安稳地结束生命,应该是一个人必须享受的基本权利。那这就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去把疾病带来的疼痛、恐惧、自我厌恶与不体面消除掉。而护理工作艰巨在于那些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对护理员非常依赖,护理员需要耐心细致的为病人做全身清洁,和保障日常的饮食起居。在民众护理院,记者看到每层楼道都干净整洁布置温馨;老人房间里,床铺及衣柜等摆放有序。正巧赶上午饭时间,每个老人都吃的津津有味,护理人员还不时的逗他们笑;有些失能老人不能自主吃饭,也是护理人员悉心喂饭。

家属其实更需要“死亡教育”

人终归是要面对死亡的,逃避也只是暂时的。张泽青认为。

死亡这个课题,不应该是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们才去面对的。未知生,焉知死。身患癌症的老人,似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待“死刑”到来,连带家人也要承受这种“倒计时”般的折磨。

“许多家属的顾虑除了怕老人承受不住,同时也怕自己承受不住现实的打击,如果信念在,就觉得希望在,一旦你接受了事实,往往信念崩塌也就一瞬间。”张泽青在民众护理院看到了太多亲情和心理层面的折磨与撕扯。但她始终认同:老人无论什么状态下都有知情的权利,真诚的告知真相不一定就是坏事,崩塌的往往是精神信念而不是真相。

“我们希望每一次告别都是从容的、家属和老人都是安详平静的。家属陪在身边,拉着手说着话,对这辈子有个终结。仓促离去是令人遗憾的。”张泽青说。但是很多中国人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一个处于临终关怀状态的老人选择什么态度面对这个沉重的话题,很多时候是没有与家人、与医生进行充分有效沟通的。家属因为对疾病了解的局限性,对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可能使他们最后的决定还是趋于逃避。临终关怀从生存期的角度看,一般是在生命的最后4个月左右。

前一段时间,一位60多岁的刘叔叔肺癌晚期已经全身骨转移了。他的儿女看到他正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我觉得我所接触的因肿瘤带来剧痛的老人,他是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我们马上做的是把他疼痛控制住,帮他调整好精神状态,让他处于一个舒缓平稳的状态下。这样不管是家属的心理,还是老人的心理来说都不会造成崩溃,否则家属总是觉得亲人是疼死的,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也就更无法深入交流关于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我们根据《护理院基本标准》,根据老人需求,护理院设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以及检验、药剂、营养等专业。有三个照护区,配备常规和生化检验等基础设备及心电监护仪、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医师和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张泽青说。

“离去不意味永远的终结,老人这一世的任务完成了,升级去执行其他的任务了!他们活的精彩,我们参与不了,走时安详,我们给予帮助。”张泽青觉得工作的价值是让人文关怀发挥作用,让离世不再带有痛苦沉重的标签。

( 责编:史老瑞)

相关推荐: